新华网上海9月25日电(温芯)对于50位单心室术后的孩子来说,昨天一天,注定是难忘的。时隔多年,在第16个世界心脏日来临之际,这些当年的复杂先心病患儿们,在家人的陪伴下,不远千里甚至万里,再次回到了给予他们第二次生命的地方——上海儿童医学中心,接受心脏外科专家的义诊和公益宣教。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市儿童基金会理事长杨定华,上海市妇联副主席、市儿童基金会秘书长刘琪也赶到现场,和50位先心病孩子在一起进行了开心的互动。 儿中心党委书记江帆告诉记者:为了让这些“回娘家”的患儿们得到详尽的检查,全院上下进行了“总动员”:心胸外科、心血管内科、彩超中心、检验科、放射科、门急诊、社工部、党办、院办等几乎所有科室与职能部门一大早就开始忙碌,为提供患儿们各项检查作准备。 ——这一切,只为了那颗跳动的心。 义诊画面:“金刀”张海波与那颗“金子”般的心 金子菡这个名字很多在场医生都有印象。恰如其名,金子菡真的是有一颗金子般珍贵的心啊!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主任张海波这样感叹。金子菡之前的两次手术都是名医张海波主刀的,虽然手术都很成功,但在第二次术后,监护室里的子菡却多次面临命悬一线的险境。一次又一次的抢救,医护人员一步不离的日夜守候……这一切都历历在目。最后,在心脏中心团队的齐心协力下,金子菡终于转危为安。 昨天,已经8岁的二年级学生子菡见到了自己的“救命恩人”张海波。张海波对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复查,然后高兴地告诉她:你恢复得非常棒!子菡听了,露出了灿烂的笑容。——由“心”结缘,用“心”守护,这大概是一个心脏医生与心脏病人之间最温情最美好的对话。 只要用心,美好无处不在。贾谊聪是这50名患儿中年龄最大的。昨天,19岁的他在见到自己当年的手术医生刘锦纷教授时,激动不已。和金子菡一样,贾谊聪对医生满怀感恩,如今的他是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,还是学校的文体委员,生活质量也不错。 义诊画面:“童心”张海波与他的“熊猫”团队 咦,医生伯伯的“电话”上怎么还挂着一只“熊猫”?义诊随访现场,小患者们盯着张海波手中的“玩具”,好奇不已。 “玩具”不是玩具,而是一根“熊猫”造型的听诊器。当然也不是真的打电话。熟悉张海波的家长都知道,与孩子们“打个电话”是他跟患儿沟通的技巧之一,“这个方法能够缓解患儿的紧张,屡试不爽。”张海波说。 “‘儿科’俗称‘哑科’,因为小孩不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,同时,他们的情绪反应也往往难以预料。”多年来,为了hold住小患儿们,张海波与他的心胸外科团队几乎用尽了各种方法。 卡通图案的手术帽、护士服上的卡通贴……这些已经成为儿童医学中心的“标配”,除此之外,昨天义诊现场,张海波和他的团队医生朱宏斌、孙彦隽的手上都清一色拿着“熊猫”听诊器,憨态可掬的熊猫造型配上粉色的听诊线,给人感觉萌萌哒。甚至,张海波昨天的领带上也点缀着卡通造型。为了安抚随访小患儿们的情绪,张海波带领他的团队可谓使上了“洪荒之力”。 在“好大夫”网上,张海波医生的咨询栏里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:张主任,我的孩子很害怕医院,也不怎么乖,到了手术室哭闹怎么办呢? “这个就不用你操心啦,我们医生有办法!”每次都是这样一句干脆简练的回答,给家长极大的宽慰。其实,“哑科”的医生们又何尝容易?自信的背后,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摸索、总结和付出。 另外,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护人员原创的医学科普绘本——《我和“心心”在医院度过的时光》也于今天世界心脏日首次发布,并捐赠给适龄住院患儿。 为了那一颗颗驿动的“童心”,“哑科”医生们操碎了心。 张海波提醒广大患儿家长:手术成功不是“终点”,坚持随访才可“安心” 张海波,这个为全国先心病患儿家长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,多年来带领他的团队,挽救了无数先心病患儿的生命,改变了千万家庭的命运。说起张海波的医术,家长们第一个联想词便是“金刀奖”,但殊不知,“金刀”得主张海波却这样说—— “手术做得好不好是一方面,术后能否坚持规律的高质量的随访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。” 张海波告诉记者,像上述金子菡、贾谊聪这样的复杂先心患儿,之所以在术后多年能够病情保持稳定、生活质量等同于普通孩子,除了手术本身的因素,坚持规律的高质量随访也是其中重要原因。 “手术并非治疗的终点。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和机体发育,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,随访的意义就在于:及时发现问题,及时给予药物调整,甚至心导管或手术干预。”张海波反复强调,尤其是对于单心室Fontan术后的患者,如果不严格按时随访,等于手术前功尽弃! 因此,在昨天下午的义诊结束后,张海波和CICU主任徐卓明特意为患儿家长进行了一场公益宣教,主题就是:单心室手术时机以及术后随访的注意事项。“家长们都觉得这样的讲座很有必要。听完之后他们越发意识到‘随访’的重要性。”(完) |